乳房不痛,就不会得乳腺癌吗?
导读:今天,我请乳腺科的男医生@梁琦,给大家想讲述几个真实的案例,让大家重新审视一下困扰你的乳房疼痛。
也许有一天,你会感谢乳房疼痛。目前,很多已婚已育的年轻妈妈们已进入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,为了让更多人重视乳房健康,请将此贴转发朋友圈、妈妈群!感谢!
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8年1月1日
新年第一天,我值班,上午在门诊。过节期间门诊病人并不多,所以不紧不慢的看着,耐心的给他们解释病情。
这时进来一位35岁左右的女性,感觉很放松,满脸洋溢着新年的喜庆,手上没有带什么资料,应该是初次就诊。
我说:新年好啊,怎么不舒服了?
她说:梁医生,新年好。没啥不舒服,就是左边有个包块,想检查一下是啥。
我说:衣服解开我检查一下。
(查体:左乳12点钟位距乳晕旁扪及一大小约4.0cm*3.0cm肿块,质地硬,边界不清楚,形态不规则,活动度差,无压痛)
我眉头一皱,手停在那里仔细检查,她好像有所察觉。
她说:这个包块半年前就发现了,也不痛不痒的,也就没到医院看。
我说:为什么不去看呢?
她说:带孩子啊,老二不到一岁,家里人少,我一个人带,走不开。
我说:今天怎么有空了?
她说:这不过年了,家里来了亲戚,人多了,我就跑出来看看。
我说:半年了,这个肿块有没有长大?
她说:没有明显长,半年前就这么大。
我说:哦,先去做个彩超看看吧,结果拿回来给我看。
BI-RADS解读
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(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, 简称BI-RADS)来使乳腺X线钼靶摄影报告标准化,为的是尽量使所有影像科医生在统一的标准下解读报告。
BI-RADS起初是为乳腺X线钼靶摄影而研发的,但现在已扩展到乳腺超声和磁共振成像(MRI)的解读。
它的好处是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,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做出决策。不同的级别对应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。
我说:你一个人来的?
她好像觉得我的表情有点奇怪,说:是啊,我家离得很近,走路几分钟就到医院了。医生,严重吗?不会是乳腺癌吧?
我说:先做检查吧,等检查结果回来再说。
她一脸的疑惑,拿着检查单离开了诊室。
一小时后……
她面色凝重的走进诊室,手里拿着彩超报告单。
初次见面时的轻松和喜悦已荡然无存。
她说:梁医生,我这是不是癌?
我说:目前从彩超上看并不乐观,BI-RADS 4C。
但到底是不是,需要做空芯针穿刺活检才能确诊。即使穿刺结果是良性,都建议你切除这个肿块了,毕竟穿刺有2%-5%的假阴性率(穿刺结果良性,但最终肿块切除后有2%-5%的可能是恶性)。
空芯针穿刺活检
空芯针穿刺活检就是用特殊器械,在超声或钼靶的引导下,对乳腺的可疑病灶穿刺取出部分腺体组织的检查。
说白了,就是在你的肿块周围打点麻药,在超声的引导下,用大概中性笔头粗细特殊穿刺针,在你的肿块上各个方向上随机的取一些“肉丝儿”下来,然后送到病理科,让病理医生在显微镜底下看看,它到底是好是坏。
穿刺结果有3%—5%假阴性和病理低估。啥叫假阴性,就是穿刺结果说是良性的,最后我们把整个包块切下来后发现它是恶性的,这叫假阴性。啥叫病理低估,就是穿刺结果说是个原位癌,最后我们把整个包块切下来后发现它是浸润癌,这叫病理低估。
我说:不要紧张,有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出现这样的彩超表现(仅仅是安慰她而已,因为手诊的时候就已经察觉问题的严重了)。
她说:那我回家和家人商量一下吧。
我说:事不宜迟,早做决定,以免耽误治疗。
当天下午,我在住院部值班,她和老公一起来病房找我。我再次向他们解释了彩超结果和做穿刺活检的必要性,他们同意了。
第二天,顺利完成了空芯针穿刺,第三天,病理结果回复:左乳浸润性癌。
拿到报告的她几度失声痛哭,老公在一旁强装镇定,给她安慰和鼓励。好在做了全身的检查,并没有发现远处转移,发现还算及时,配合医生,科学治疗,定期随访,希望她勇敢面对,战胜病魔!
半年了,4cm大的肿块不痛不痒不就医,没有引起足够重视。
到底是谁在宣传乳腺癌才会痛,让那些本来乳房没有啥,仅仅是乳痛的女性焦虑不已,花高价购买各种保健、按摩、吃药等;反而让这种有无痛性肿块的女性放松警惕,非要等到肿块已经大到自己看不下去了,或者出现疼痛了,更有甚者乳房都“开花”了,才想起来到正规医院的乳腺专科就诊。
梁医生忠告:
我国的乳癌有2/3发生在绝经前,也就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女性,而欧美国家2/3发生在绝经之后,多是中老年妇女。
我国乳癌的发生率呈现双驼峰曲线,分别在35-45岁,55-65岁出现两个高峰,但是欧美国家是单峰曲线,高峰集中在55岁之后。
所以,对于自己发现,或体检彩超发现的乳房异常,不要因为没有疼痛等不适,就不予以重视,找到正规医院专业的乳腺科医生,听从医生建议,或定期随访复查,或积极活检。
依据《中国乳腺癌筛查推荐方法》,提出如下建议:
第二个故事
一个上午的门诊即将结束,我正在整理桌上的挂号单,等待着最后一位患者的就诊。
这时候,诊室的门被轻轻的推开,走进来一位头发花白、清瘦的老年女性,手里提着一个塑料口袋,里面散放着一些报告单和一张片子。
紧随她进来的,是一位瘦高个子中年男性,约35岁左右,一脸的愁容。
落座后,她说:梁医生,你们这里可以做穿刺吗?
我说:什么穿刺?
她说:我前些天因为左边乳房有点痛,就在我们当地医院看病,医生摸到右边乳房有个包块,就让我做了彩超,还有那个夹着乳房照片的检查(乳腺钼靶),建议我到上级医院做个穿刺。
我说:让我看看你的报告。
我说:解开衣服,让我检查一下。
(查体:右乳12点钟位腺体边缘扪及一大小约2.0cm*1.5cm肿块,质地硬,边界不清楚,不活动,无压痛)
我说:从彩超和钼靶上看,你的左乳正常,没有发现肿块,是好的。但右乳那个不到1cm的肿块看起来不好,彩超和钼靶都分到了5级。虽然检查出来右边乳房肿块很小,但查体还是摸得到,挺硬的一个肿块,你自己之前就没有摸到吗?
她说:平时不痛不痒的,也就没有在意,而且我是左边疼,反而没事,右边这个包包不疼痛,没先到反而这么严重。
我说:当然了,现在你还没有做空芯针穿刺活检,乳腺癌的诊断尚未明确,等你穿刺结果出来后,我们再详细谈下一步怎么办。
男人说:医生,我是他儿子,我妈检查出这个情况我们都挺着急的,您看什么时候可以安排穿刺?
我说:完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,如果没有啥问题,就可以做。
顺利做完穿刺,病理结果回复:右乳浸润性癌。
值得庆幸的是,由于肿瘤很小,且远离乳头乳晕,仅仅需要做个保乳手术+前哨淋巴结活检+放疗,就可以达到以前改良根治术(全乳切除+腋窝清扫)的效果。
66岁的老年女性,因为一侧乳房的疼痛,积极到医院就诊,无意中发现对侧乳房的早期乳腺癌,不幸中的万幸,又因为她的肿块位于腺体边缘,比较表浅,所以医生手诊就摸到了。
但如果是一位中年女性,乳房丰满,肿瘤位于腺体中间,1cm左右的肿块还真的不容易摸出来,如果医生又没做相关检查,很容易漏诊。
梁医生忠告:
对于平时乳房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人来说,也不要大意,因为大多数乳腺癌就是个无痛性进行性生长的肿块。
当肿瘤还很小的时候,自己查体,甚至是医生查体都不一定摸得到,建议依据《中国乳腺癌筛查推荐方法》,定期的乳房体检,才能做到乳腺癌的“早发现“。
两个故事讲完了,大家有什么感想和感受。
给你一些时间思考一下,从中能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。
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乳房疼痛:
乳腺癌,十有八九都不痛;(不要忽视无痛)
痛,十有八九不是乳腺癌;(不要焦虑疼痛)
(如讲循证学证据,概率可能不那么准确,但方便大家记忆)
目前,国际上已研发出多种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,其中以 Gail 模型应用最为广泛。该模型可以为 35 岁以上女性提供未来 5 年或终生乳腺癌绝对风险的预测值。
但这个模型是国外人群的,我国尚无官方认可的风险评估模型,很多机构正在努力研究中。
但一般认为,高风险包括以下几种:
1、胸部放疗史;
2、有家族史或遗传倾向;
3、小叶原位癌/不典型增生(不典型增生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,而不是老百姓所谓的“乳腺增生”,黑心商家忽悠人就是用的”混淆概念“);
4、曾有乳腺癌病史;
5、 Gail 模型得分大于 1. 66% 的个体。
梁医生忠告:
任何疾病的患病风险评估模型,给出的都是概率,也就是我们戏称的“科学算命”。就像天气预报里的降水概率、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率、每年公安消防等高危职业因公殉职率等等,他们的意义不在于准确预测你是否一定会得乳腺癌、明天是否一定会下雨、某个人过马路时是否一定会被车撞死、从事公安消防等高危职业就一定会因公殉职。
而是给你一个提醒,让你注意定期乳房检查、携带雨具、过马路时注意安全、执行任务时注意自我保护等。
不要因为乳房痛而焦虑不安,如果各项检查没有发现异常,请你调整心态,安心生活,因为乳房也是个情绪器官,你的焦虑不安,也会让它不舒服。
“不焦虑”、“不恐慌”、“不乱整”,定期复查,将乳痛当做一种提醒。
也不要因为乳房不痛不痒就放松警惕,按照《中国乳腺癌筛查推荐方法》的规定,定期检查,做到“早发现”、“早诊断”、“早治疗”,提高生存率。
牢记这张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图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!!!
本文科普作者:梁琦 微博及微信公众号 “乳腺科的男医生” 的创始人;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乳腺科医生;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研究生;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;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乳喂养指导师。
叨叨说
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。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。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,但也不宜乐观。
当乳房有肿块(不痛或痛)、乳头溢液、出现“酒窝征”(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,像小酒窝一样)、乳头回缩或抬高(乳头皮肤瘙痒、糜烂、破溃、结痂、脱屑、伴灼痛,以致乳头回缩)、腋窝淋巴结肿大(肿大的淋巴结质硬、散在、可推动)等症状时,一定要高度重视,及时就医。
虽然乳腺自我检查并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。但由于可以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,所以仍鼓励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。
你正在看的是其他妈妈们正需要的
欢迎分享妈妈群~
推 荐 阅 读
▼
快,关注这个公众号,一起涨姿势~长按「DrG科学育儿」,回复 「辅食 」「发烧」「感冒」「咳嗽」 「出牙」 「钙铁锌 」 「疫苗 」「排残奶 」「配方奶」「手足口 」「痱子 」等关键词,就能收到更多科普!建议每次输入单个关键词哦~
↓↓点击【阅读原文】查看历史内容